总前言和使用说明
亲爱的家长们和老师们:
这不是一套纯粹的华裔青少年的中文语言读本。更恰当地说,这是一套围绕华裔青少年的成长话题,华一代父母和老师进行亲子交流的中文参考书,可以选作为教材或课外读物。
一、读本内容及使用说明
本套书共分为四本,除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中文语言,还设想分别达到四个目的。
学习美国华人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帮助孩子了解美国华人的来龙去脉,对“华裔美国人“这个美国族裔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明确树立自我身份认同;
了解华裔孩子的身份成长过程,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和性格培养,探讨父母如何提供孩子成长所急需的信息和情感支持,同时帮助孩子及时具备必要的种族知识素养;
认识一些华裔榜样人物,从树立榜样人物的角度,帮助孩子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获得共鸣和自信,把文化自信与个性和才能相结合,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路。
学习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异同,从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帮助孩子做到对中美文化的深层理解,以之作为实现两代华人的心理沟通、应对成长问题、思考社会和种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支撑。
作为一名华一代移民爸爸和中文老师,笔者认为上述内容都是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特殊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都是我们华裔父母都在关心的话题。
为此,笔者自2018年担任华裔学生中文学校高年级教师以来,一直在倡导和实践一种以围绕华裔学生的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和社区共建为导向的中文教育理念,即中文教育不但应该帮助学生学习中文语言和中华文化,而且应该以关注华裔孩子在美国的生存发展为旨归。这体现在帮助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成长,关注心理健康,实现他们对中美两种文化的深层理解以及与移民父母的沟通,同时有助于我们华人共建族裔社区,培养年轻领袖,提升我们的社会生存空间。它的核心教育内容包括华裔子女的成长体验故事,美国华人历史故事,中美文化的比较和贯通,华裔榜样人物导读 ,关系华人和亚裔的美国时事话题内容等。
对于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探讨,请参见本套书《总后记:以关注华裔学生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为导向的华文教育》。
本套书的每一本书都基本由两部分构成,学生用书部分和父母阅读材料部分(分成两本小书)。学生课文部分适合中文老师或家长选作课文,供华裔学生学习语言,同时讨论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释疑解惑,共同成长。父母阅读材料部分更适合作为父母的知识参考。父母阅后,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自行决定是否也让孩子了解。
由于每位华裔孩子的中文语言水平不同,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选取某些课文使用,不必完全按照每本书里列的顺序去学习。每本书的内容包括拼音版、文字版和英文翻译版,目的也是最大限度地照顾中文水平不同的的华裔孩子。如果条件允许,本套书某些内容也可以有“简化改写版”,让中文水平非常有限的低年级华裔孩子阅读。
二、高年级华裔学生学习中文的特殊困难
众所周知, 北美华裔孩子学习中文面临着特殊的环境和困难。经常的一个情况是,孩子在五六岁时由父母陪伴来到中文学校开始中文学习,所以在低年级班(Pre-K至四年级)学生人数众多,孩子们也基本处于中文学习的同一起跑线上。然而,随着年级越高,学生人数就越少,而且同一年级班里学生之间的中文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到了八、九年级和AP级(学生年龄12岁至15岁),学生人数会降到低年级班的一半以上。也有的学生上中文学校断断续续,“上一上,歇一歇,有一搭没一搭”。许多学生都是在父母的软硬兼施的努力下来读的,谈不上内心有多少自觉的动力。
由于华裔孩子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是中国移民,在家里交流用中文,许多家庭里可能还有来自中国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所以华裔孩子的中文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里,听力最好,日常简单的对话也可以,但读的水平差,写作最差,因为识字量非常有限,语法技能和文化了解也是零零碎碎的,停在感性认识阶段。
毋庸讳言,华裔孩子的中文比同阶段学习中文的其他族裔孩子的水平要高不少,他们也不愿意加入K-12学校里为所有族裔孩子开设的初级中文语言课。但是,如果华裔孩子想进一步学好中文,做到听说读写都有较高水平,制约因素也有很多。
(一)从中文教学环境和条件看
1. 中文教学的环境有很大局限。要掌握一门语言,需要多年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而在这方面,无论从时间长度上、重视程度上、师资力量上、课堂教学上、家庭作业上、测评激励上,还是老师和家长的合作上,周末中文学校远远无法与中国国内语文科目或者美国K-12英文科目的教学相提并论。比如中文学校的班级教学时间就很少(一般每个周末100分钟),其他学习时间都取决于学生和家长的自觉和自律。
2. 中文教学的内容可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世界。中美文化观念、教育内容和语言特点的巨大差异也是造成孩子们不感兴趣的一大原因。听和说还可以在家里自然而然地学到,而读和写除了在周末学校的课堂教学和一点课后作业外,在其他场合基本涉及不到。
3. 富有针对性的教材资料很缺乏。目前专门针对华裔孩子开发的教材还不多,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个人的水平和热情。课后阅读和影视娱乐等辅助学习资料更是缺乏。国内的语文课外读物虽然很多,但并不适合这些美国孩子。
4. 教学师资力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大多数孩子的其他课外活动已经很多,而中文学校的课堂时间又太少,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也不够等等,中文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从中高年级的中文学习难度看
根据目前周末中文学校里常用的几种教材,在一至七年级基本处于初级中文阶段(HSK分级四级以下),而到了八、九年级和AP级,中文教材开始走向中级阶段,表现在词汇量急剧增大(比如HSK四级词汇要求是1200个,HSK五级2500个,HSK六级5000个),语法和句法走向复杂,内容走向精深,并开始有大量的文化内容。所有这些意味着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开始爬漫长的陡坡,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但事实上,只有一小部分打下较好中文语言基础的严肃学习者能够适应这种情况。
(三)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态看
中文学习开始变难变深了,但华裔学生的中文学习环境和成长心态在这个阶段却在走向负方向。这个时期,学生的年龄进入了12岁至15岁,正处于青春期波动较大的中学成长阶段。一方面,他们的K-12学校的学习任务比小学时增加不少,课外活动也多起来,但更重要的方面是,他们的心理世界正在经受剧烈变化,受外在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多。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自我意识和自主意愿,基本一切任父母安排,所以学生人数多,但中高年级十几岁的青少年则有了独立思维,自我意识强烈,两种语言、社会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的影响越来越大,于是是否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就变得复杂了。比如华裔子女生活在美国这种以白人文化为主导、多族裔文化共存的社会圈子里,我们无法忽视环境对他们学习中文和认同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因为华裔孩子是通过美国媒体和别的族裔对华人的看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刻板印象”和负面看法)来感受和认知中华文化的。
上述种种局限导致了华裔学生学习中文的种种客观困难,而学生们在这个年龄段也谈不上对中文学习的目的和功用有清楚贴身的理解。许多学生像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被父母强迫学习一种自己不感兴趣而又不容易学好的冷门的课外任务。
三、一点教学经验分享
上述问题给我们的中文教育提出了特殊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华裔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而且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调动起来。笔者也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不妨在这里简单谈谈以专题探究和参与式学习为特点的一点教学经验,权作抛砖引玉。
专题探究和参与式学习方法强调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项目活动,去回答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从中获得新知识与新能力。它需要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批判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最终成果通常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如作文、论文、创作、艺术品、音像资料等。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专题为主线 + 教师为主导 + 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实行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协作、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的培养,即现代语言学习要求的4C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Creativity )。
比如,在教学设计上,笔者常用的一种过程和组织形式如下。
1) 老师引入话题。通过引入生活例子、视频资料、漫画、广告标识、文章或图像资料等,触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并交代学习任务和目标。
2) 学生第一阶段的讨论交流。主要是课堂讨论(允许学生中英文混用),分享个人观点和生活阅历。老师的角色是在旁边引导、帮助、释疑和延伸发挥。
3)老师正式引入教学内容和资料。通过介绍和讲解教学内容,另外安排课下项目和活动等,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布置新的问题和作业。
4)学生第二阶段的讨论交流和调查研究。不再仅限于课堂和教材,还包括在家里与父母或长辈的交流,以及课外课下的调查研究,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重新思考和探究。
5)老师要求学生把个人和小组的思考和调查成果,用中文输出出来。形式有演讲(public speech)、课堂展示(class presentation)、报告(report)、作文(essay)、音像作品等。
6) 老师和家长一起对学生们的输出成果给予评点、打分和帮助提高,既给团队评价,也给每个团队成员评价。在内容上看学生们调查研究或思考讨论的深度、广度和精彩度如何,对事物和问题的研究、描述、说明和论证能力如何;在形式上看学生听说读写的表达能力如何。然后指出这些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再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激励措施上,笔者采用学生小组内分工协作、小组间评比、完成项目作业后设计成书和推荐到校刊发表等办法,在学生中产生“Peer Pressure”和“连坐”的效果,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参与,从而培养学生们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公众演示、写作文的多种能力。中文学校虽然不具有像K-12的公校或私校的那种硬性的激励和约束环境,但根据学生们 “爱面子”、同学间影响、喜欢分数、争强好胜等特点,我们采用小组分工合作、小组间评比、量化规则制度、班级表扬等方式,激励良好行为,抑制不端行为。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教学经验,笔者也尽量使之体现在本套书的习题编写中。
最后,由于写作时间紧迫,该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希望大家提出批评和建议,该书所涉及的话题更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提高。 本书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我的太太Maggie Xie(编辑和英译),学生家长Laura Liu,华夏大纽约中文学校的领导老师,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夏铭副秘书长,以及新泽西父母子女教育俱乐部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本书内容、立场和观点,一概由笔者本人负责。
台进强
2021年11月